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外媒又替我们“忧国忧民”了随着中国在1月17日公布去年的人口数据,一大票西方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把这个话题放上了头条。我们不妨先看看这帮外媒有多整齐划一。
家喻户晓(臭名昭著)的BBC怎么可能缺席:“中国人口自1961年来第一次下降。”
(资料图)
“老朋友”《纽约时报》:“中国人口下降,面临人口危机。”
“大名鼎鼎”的CNN:“中国60年来第一次人口下降。”
熟面孔《金融时报》:“中国人口历史性转折。”
“大名”如雷贯耳的《华尔街日报》:“中国人口几十年来第一次下降。”
如果没人提醒你,光是看这群西方的“第四权”如此整齐划一、急不可耐地替中国“忧国忧民”的样子,你也许会以为它们都是中国媒体。 为什么西方这么在乎中国的人口问题呢?人口下降真的后果严重吗?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人口的趋势,以及对未来有什么样的预期?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一些人口有关的基础性社会科学知识。
人口问题并不是什么难解之谜在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人们都会关注自己群体的数量问题,如人口的增长与衰退、人口过多或者人口过少、人口的变化趋势等等。而且,人们不仅仅关注数量本身,还关注其状态对社会可能会有的各种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毫无疑问是经济影响,毕竟经济关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而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最基本的一条原则,是
人口会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而逐渐放缓增长,甚至逐渐下降。这是发生在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共通现象,是最基本的社会科学原理之一。
生育率与收入的关系:从全球来看,收入越高,生育率越低。
纵观人类历史,人口变化的趋势大概会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科技比较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都接近40%左右),人口处于长期稳定且比较少的状态。即便有增长,也十分缓慢。古代农业社会早期以及更早的时候,人类社会都是如此。即便在现代,依然有一些环境特别恶劣、经济特别落后的偏远地区处于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均寿命最低,父母往往会生育更多子女以便参与务农,小孩也容易夭折,所以社会中的绝大部分是年轻人,老年人稀少。比如我们古代所说的60岁花甲、70岁古稀,这样的年纪放在今天其实根本不算“老”,但在古代就算长寿了。
人口趋势的第一阶段:出生率(灰线)和死亡率(黑线)都比较高,整体人口(红线)处于稳定低位,也许会有少量增长。
第二阶段:随着医疗和卫生条件的提升,死亡率迅速下降,而出生率维持在高位,所以整体人口会迅速攀升。这个阶段维持高出生率的原因和前一阶段类似,除了需要大量子女务农或者参与其他体力劳动之外,往往还会有文化上的惯性、宗教的影响,或者自身缺乏家庭规划等等。这个阶段的人均寿命会比前一个阶段高。
人口趋势的第二阶段:出生率(灰线)保持高位,死亡率(黑线)迅速下降,整体人口(红线)快速上升。
第三阶段:随着生活的改善,劳动产出方式的改变,生育率也开始下降。但还没有达到死亡率下降的程度,所以总人口依然会上升。这个阶段的人均寿命也会更高。
人口趋势的第三阶段:出生率(灰线)也开始下降,但依然比死亡率(黑线)高,所以整体人口(红线)依然上升。
第四阶段:也就是现在全世界大部分中等收入以上地区所处的阶段。出生率进一步下降,死亡率则一直处于低位,所以人口总量虽然保持上升,但速度已经放缓。在这个阶段,人均寿命进一步增加,也会逐渐面临“老龄化”的问题。
人口趋势的第四阶段:出生率(灰线)开始接近死亡率(黑线),所以整体人口(红线)虽然还在缓慢上升,但已经趋于稳定。人口总量则处于高位。
第五阶段:也是目前可以观测到的最后一个阶段,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甚至比死亡率更低。为什么呢?这有很多原因:比如生活品质上升,对后代的需求降低,比如家庭规划(是否生育、何时生育、生几个都可以有规划),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结婚年龄越来越大等等。在这个阶段,有的国家人口会因为出生率不如死亡率而缓慢减少。一些欧洲国家早就步入这个阶段。另外,这个阶段的老龄化问题自然而然会加重,不出意外的话,人均寿命会进一步提升,因为大多数人都能活到“自然老死”的那一天。
人口趋势的第五阶段:出生率(灰线)有可能会低于死亡率(黑线),所以整体人口(红线)开始缓慢下降。
显然,目前全世界不同的地区,因为自身的发展程度、医疗卫生条件、人均生活水平、文化、宗教、家庭规划的习俗等各种复杂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会呈现不一样的面貌,因此不同国家也会处于不同的人口阶段。目前从全世界范围看,生育率最高的国家大多处于非洲欠发达地区,而生育率最低的国家则大多是欧洲和亚洲的发达地区,这种现象也符合上文介绍的“五个阶段”模型。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UNFPA)的数据显示,按每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定义,2022年全球生育率前10位的国家或地区是: 1. 尼日尔,6.6 2. 索马里,5.7 3. 刚果(金),5.5 4. 马里,5.5 5. 乍得,5.4 6. 安哥拉,5.2 7. 布隆迪,5.1 8. 尼日利亚,5.1 9. 冈比亚,4.9 10. 布基纳法索,4.9
而2022年全球生育率最低的10个国家或地区则是:
1. 韩国,1.1 2. 美属波多黎各,1.2 3. 新加坡,1.2 4. 波黑,1.2 5. 意大利,1.3 6. 摩 尔多瓦,1.3 7. 塞浦路斯,1.3 8. 希腊,1.3 9. 阿联酋,1.3 10. 葡萄牙,1.3 其他一些大家可能感兴趣的国家的出生率:中国1.7,美国1.8,日本1.4,荷兰1.4,泰国1.5,瑞士1.5,加拿大1.5,德国1.6,巴西1.6,古巴1.6,澳大利亚1.8,越南2.1,墨西哥2.1,印度2.2 等等。因此可见中国的出生率和全球发达国家和接近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
中国的人口趋势往哪走?相信所有人都会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生育率为什么会比较低?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 除了影响最大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之外,我认为下列因素也应该纳入考虑: (1)计生虽然已经结束,但“优生优育”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许多人发现只生一个孩子,把所有的资源,包括吃穿住行、教育投入等等,全部聚焦于唯一的孩子之上,往往更利于下一代的成功。而且因为现代中国医学卫生的发展、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儿童夭折率已经极低,绝大多数父母不需要担心失去唯一的孩子。
人均收入越低的国家往往有更高的生育率。高生育率同时又使人均收入难以增长。所以国家一直处于贫困状态。
(2)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个贫困陷阱现象,即人口的增长吞掉了收入的增长,使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一直提升不上去。基于这么一种观察,很多人会倾向于避开过多的生育。这一点和第一点类似,在中国近几十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深入人心。这种认知惯性的改变,需要时间。 (3)中国社会女性地位迅速提升。虽然她们还是会遭遇来自家庭和周遭的“催婚和催生”,但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对自己生活和身体的掌控已经非常强力,不愿意就是不愿意。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大龄单身”女性,专注于事业,选择不结婚、不生育。 (4)相比世界上其他地区,中国文化对“生育”这件事本身更加重视,考虑更多,对待的态度更加严肃认真。如果自己没有准备好抚养后代,大部分人往往会做好避孕措施,或者在意外怀孕后选择堕胎。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一些亚洲国家,比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生育率也普遍不高。总体而言,在这些地区,文化的影响让许多人不会“随便生育”。
美国最高法院在2021年推翻了“罗诉韦德”(Roe v Wade)法案。该法案代表着“堕胎权受到宪法保护”。在该案被推翻之后,一些美国的州已经修改法律,规定堕胎违法。
(5)中国总体来说是一个比较世俗化、唯物主义的国家,宗教的影响较小。而在许多西方国家,受一些宗教或者其他的保守落后势力的影响,认为生育是“神的旨意”,要“顺其自然”,甚至连堕胎的权力都被剥夺(最极端的例子,即便是被性侵或乱伦怀上的胎儿也不允许堕胎)。而中国一直强调“妇女能顶半边天”,在法律上保障了女性对自己身体做主的权力。 除了以上列出的这些原因,现实中影响的因素往往更加多元和复杂,尤其是针对个人而言的种种因人而异的原因,影响着大家的个人选择。但归根结底,出生率降低,甚至人口开始缓慢减少,这是社会发展必然会面临的现象。 人口减少会带来什么后果?让我们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会出现一些负面后果,比如,某一代人迅速减少,那么压在这一代人身上的养老金负担就会变大,同时劳动力市场有可能对突然降低的劳动力供给产生应激的反馈,导致市场波动和风险。所以,我们当然希望看到“平滑”的趋势,而不是陡峭的曲线。另外,随着人均寿命增长和生育率的降低,老龄化的问题当然只会越来越严重,这也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的问题。该怎么解决?这里不详细展开,这可能需要国家推动相关的政策和新的养老模式。 但同时,人口减少也有好处。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降低资源分配的压力。这甚至不仅仅对中国来说,而是对全球而言都是如此。人类的活动,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资源,而在短期内,社会资源总量并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更少的人,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均资源。
人口过多(Overpopulation)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拥挤、资源短缺(食物和药品)、污染、健康、治安、贫困等等。
另外,大家心心念念的“劳动力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或者说“太卷”的问题,也会随着人口减少而缓解。道路上会有更少的车流所以堵车会缓解,地铁车厢里会有更少的人所以有更大概率找到座位,篮球场上会有更少的想打球却找不到空闲篮筐的人,公园会显得更空间充沛、幽静等等。人少并不总是“坏事”。
殖人又在拿“人口”问题表演行为艺术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西方媒体发表的文章看似在报道数据,但其主要的思路都是一致的:担心中国人口危机,以及由人口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换句话说,就是觉得中国又要“完了”——其实本质上是“崩溃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 一直以来,西方媒体犹如狗哨,而中国内部的殖人则会闻“哨”而动,一起推动攻击国家的舆论浪潮。所以阅读和了解一些西方媒体的说法,其实也就等于对殖人攻击国家和体制的说辞,有一个预习和准备。 在那些文章中,普遍提到的一点是,中国人口衰退会影响房屋需求,进而影响房地产行业,最终影响中国经济。但从学术层面讲,能影响房地产的因素要复杂的多,远不仅仅是“人口”这个单一的原因可以决定的。 事实上,中国大城市房屋刚需火热、小城市不怎么景气的状态持续很久了,而这个趋势随着城市化(Urbanization)和城乡一体化(Urban-rural Integration) 还会继续维持。
2010的上海与1990的上海对比。中国短短几十年内的“城市化”进程举世瞩目。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人口平衡态不是14亿,甚至不一定是10亿。事实上未来的社会,更多是会趋向于人均水平——收入、受教育程度、劳动效率、生活质量、物质资源等等——会更高,而人口总量会持平或者缩减的社会。西媒与殖人担心中国“劳动力不足”,但为什么又不考虑到自动化、机械化带来的岗位缩减,以及科技带来的人均生产效率的提升呢?还是先担心担心欧美因为Long Covid导致的劳力不足问题吧。 文章开头说西媒替中国“忧国忧民”当然是开玩笑。其实它们是在看笑话,是在诅咒,是在希望中国衰落、出问题、动荡......它们是带着笑脸面具的嗜血豺狼,甚至很多时候连面具也不带,就是在直来直去唱衰你——不仅仅是在你有问题的时候“幸灾乐祸”,而是在你没问题的时候也得给你制造一点问题出来。 这就是西媒的本质,充分配合其国家利益的宣传机器,对别国进行舆论战的王牌武器。不知道何时,中国媒体才能有这种强度的宣传威力。 而殖人,又不停地在“这里女性只是生育机器”、“人太多太卷,毕业即失业”和“人口衰退是国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体制让大家不想生育”之间来回横跳,谱写出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独立思考”。 我们正常人需要做的,依然是多学习知识,了解常识,实事求是,理性思考,过好自己的日子。不管是否生育,生几个,都祝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快乐安康。
撰文:牛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键词:
人均寿命
人均收入
忧国忧民